返回
首页

西红柿小说移动版

m.fqxsw.org

115章 巴山古国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除了金牛道这一路,猎人特战队的另一支分队由法本率领,埋伏在米仓道难江,这里属于远古巴国的地界。古代巴国是中国西南地区在公元前7世纪建立的一个奴隶制方国,也是华夏文化发源地之一。

有人说“巴”实则是一个象形字,意思为蛇。故《说书·巴部》解释说:“巴,虫也,或曰食象它(蛇),象形。”而我国最早的地理志、诞生于先秦时期的《山海经》也有“巴蛇食象”的记载。

早在几万年前,大巴山南坡就有人类定居生活、繁衍生息。约在公元前11世纪至9世纪,居住在今湖北长阳一带的土著部落巴、樊、曋、相、郑5个氏族,受长江水患的侵扰,在“廪君”务相的率领下,向西迁徙到川东南,并在这里定居下来,利用长江上游的渔、盐业,大力发展农业和养殖业。约在公元前7世纪,他们与渠江流域内的板循蛮、广元白水一带的苴人联合,建成了东至鱼复(今四川奉节),西至財僰道(今四川宜宾),北接汉中,南极黔涪的奴隶制巴国。国都建在江州(今重庆),国君为廪君后裔。建立的巴国有较完整的国家机构,有军队,还有一套职官制度。

巴国为了与强邻秦、楚抗衡,允许他族迁入国内发展生产,先有江汉流域内的濮人流入,后来陆续又从长江中下游地区迁人奴、獽、夷蜑等水乡之族于黔涪一带,谋取渔、盐之利。

巴国的发家史离不开盐,被传颂为“东方乐土”的巴国曾创造了“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的历史传说,他们似乎生来就擅长经商,在发现盐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后,巴国人将盐垄断为己有,于是所有需要盐的人们,只得用自己的特产与他们交换。从那时起,盐又被称为“盐巴”。

《山海经》中反复提到一个叫“巫咸”的部落首领,还有叫“巫咸国”和“巫臷国”的国度,后来的历史专家和地理学者通过论证后认为:“巫咸国”和“巫臷国”在地理上为同一地方,就在今天重庆市的巫溪县境内,它们距今都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按照《山海经》的描述:巫臷之民不纺织不耕作却衣食无忧,不狩猎却肉食不缺,山谷中满是茂密的森林,鸟兽成群结队,人们载歌载舞、和睦相处。

“咸”与“盐”音近意同,“巫咸国”必定与盐有联系,一定是上古产盐之地。“巫”、“咸”、“盐”,这些带着上古密码的字眼,它们内部隐藏的秘密,共同指向一个神秘的所在——巫咸国宝源山(今宝泉山盐泉)。

早在两亿年前,西南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称“古扬子海”。七千万年的燕山运动、三四千万年的喜马拉雅运动,因地壳挤压上升,海水干涸,形成一部分宝贵的盐卤层,埋藏在秦巴山地和四川盆地地表之下。机缘巧合,雨水侵入地表,溶解盐卤层,顺着岩层裂隙流出,就形成了“盐泉”。

巴人从小在江边长大,船是他们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为了生存,他们充分利用这个便利的生活条件,开始行舟捕鱼,然后将鱼卖给三峡两岸的农牧民族。不久他们发现三峡一带的食盐被巫咸国垄断了。聪明的巴国人马上利用

起自己善于经商的头脑转而成了水上商人,坐在独木舟上,开起了漂泊在水面上的盐铺,因而被称为“水上流莺”。

最初巴国人凭借两种方式运送食盐:一个是靠人力背运于两岸山岭中的羊肠小路之中,另一个是用小船拖运。但是这两种方式由于环境的影响,都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于是巴人在悬崖上修造了栈道,水位正常时,拉着运盐的木船逆流而上,枯水季节,巴人就用骡马驮运食盐,这样保证了运输既安全又高效。

巴人部落在成为大盐商之后,在不断进行的水上贸易过程中发现通过阻隔淡水,煎煮江水的方式也能够获得食盐,而盐泉的发现,使得巴人真正摆脱了在经济上对乌咸国的依赖。他们又在川东沿长江一线,相继找到了“彭溪”(重庆云阳县)、“涂进溪”(重庆忠县)等盐泉;长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边缘山地中,得到了伏牛山(重庆彭水县)、清江盐泉(湖北长阳县)。这些盐泉的开采利用,无疑极大的增强的巴人的经济实力。因此在当时,巴人的这种生存方式,被视作“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的异类。

可是随着贸易越做越大,战争也接连不断地发生了。膨胀的贪欲让他们总想要拥有更多的领地,于是他们开始向周边各国发起战争,经过了数十年之久,那个让他们一直愤愤不平的国家——最初切断他们盐路的巫咸国(宝泉山盐泉),最终也一并落在了巴人的手中。

有了险峻的山势作为屏障,便利的水道以为外联,加上这天赐的盐矿资源,巴人能够在农业条件要好的多的蜀、楚两国之间生存下来,并成为左右长江流域地缘格局的重要力量。不过巴人的这种点状分布的盐矿资源,在给巴国财富的同时,也蕴含着风险。因为它也让对手的目标更加明确,就是如果你有办法从巴人手中夺取这些盐泉,那么巴国的衰弱也就在朝夕之间了。最终终结巴国财富神话的不是占据上游优势的蜀国,而是那个长江中游的霸主楚国。

楚国只是占领巴国的盐泉,没有想要巴国的土地和人民。因为楚国占有广阔的江汉平原,土地人民都不缺,对于巴国的山地和未开化的土著不感兴趣,而这些正是秦国垂涎已久的。

随着春秋时期巴国在对楚战争的不断失利,巴人相继丢失了几个大的盐泉,使得巴国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到了战国时期,各国争相变法,国力日益强盛。楚国与巴国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由于强邻秦、楚的进逼,巴国不断衰落,国都不断迁移,先后迁都枳(涪陵)、垫江(合川)、平都(丰都)等地,最后迁都阆中。这时的巴国已倒退到接近于氏族部落的时代了。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率军一举占领巴国,巴国从建立至灭亡,大约经历了四百多年的历史。

《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国)其属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蜑之蛮……秦昭襄王时,白虎为害,自黔、蜀、巴、汉患之。秦王乃重募国中:‘有能煞虎者邑万家,金帛称之。’”这段文字的记载大概是巴国被灭之后,其中以白虎为图腾的一支巴人作乱,秦昭襄王招募其他巴

人蛮族平乱,雇佣军板楯蛮也参与了,得了不少好处。

米仓山为大巴山中的一段,危峰林立,层峦叠嶂,山坡陡峻,攀登艰难。古代巴人以超乎想象的智慧和勇力,在米仓山上开辟了一条由北向南的古蜀道——米仓道。米仓道是巴蜀、汉中间的一条要道、捷径,在茶、盐由官府实行专卖时期,米仓道也是盐商走私的一条山路。

《太平广记》记载:“昔汉祖(刘邦)不用韩信,信遁归西楚,萧相国追之。及于兹山(米仓山),故立庙貌(淮阴侯庙)。”这说明秦末汉初,米仓道即广泛为人们所用。215年,曹操出兵汉中征伐张鲁,张鲁兵败后即奔米仓山入巴中。三国时,魏将张郃守汉中,由米仓道进兵巴中,攻至宕渠之蒙荡石,为蜀将张飞所败,又循米仓道还汉中。

两河口位于米仓山的主峰光雾山区南麓难江(今巴中南江县)境内,从两河口到韩溪沿着悬崖上的栈道逶迤前行,大约走了五公里,眼前豁然开朗,传来潺潺的流水声,这里就是有名的韩溪,法本率领的猎人特战分队驻扎在这里。韩溪原来叫寒溪,据说“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时候,天降大雨,寒溪河水暴涨,把韩信阻隔在溪边,被萧何追上,二人同返汉营,这才奠定了汉朝四百年江山的基础。“若非寒溪一夜涨,焉得汉室四百年。”因为这个缘故,寒溪改名为韩溪。

因为处于米仓道的咽喉地带,过往旅客和驮马队都在这里歇脚,韩溪这里形成一个小村落,照例刘丹也在这里建了一座“悦来客栈”,和其他房屋一样,一色的小青瓦、木串壁,石灰墙。法本分队打扮成商人、背二哥和出家人,分散在栈道周边,有一些在山上安营扎寨。这里倒没有实行军管,商队和驮队时有出现。

法本作僧人打扮,把部队安顿下来之后,带着几个师兄开始考察周围的地形。随着襄阳府衙打压天师道,原来的道观很多分配给了佛家,改成寺庙供奉释迦佛,后赵的大量僧人南下作主持。《百丈清规》对于后赵的僧人影响很大,很多寺院精简人员,清退田产,有些僧人见没有油水就还了俗,剩下的僧人刚好南下填补天师道的空白。

有些天师道长很机灵,声称自己开始修炼金丹大道,不再炼外丹,同时亲手把三清塑像销毁,赢得了襄阳政府的信任,道观得以保存下来。刘丹给他们的教派取名叫“全真道”,全真一词最早来源于庄子,《庄子·盗跖》曰:“子之道狂狂汲汲,诈巧虚伪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论哉!”因为刘丹出版了《八仙过海》,金丹道的祖师爷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

后世的全真教北宗由开宗祖师王重阳所创立。创立年代在宋末元初。王重阳早年曾应武举为状元,入仕,后辞官归隐。正隆四年(1159),在甘河镇遇仙,为汉钟离和吕洞宾,得授金丹口诀。南宋抗金失败后,王重阳掘地穴居,称之为“活死人墓”,以方牌挂其上,书云:王害疯(自称疯子)灵位。七年后,王重阳走出活死人墓,出关赴山东传教。招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大弟子,世称全真七子。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本站推荐

神级龙卫漫威里的德鲁伊第九特区透视之眼带着满级帐号闯异界女神的超级赘婿神魂至尊最强狂婿第一战神修罗武神

相邻小说

白领异界邪剑仙大唐之开局娶了武则天东晋无敌铁军东晋权臣我为皇帝傲啸西晋封神之太虚证道末世娇软美人凡人修魔传大唐:从咸鱼开始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