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西红柿小说移动版

m.fqxsw.org

196、北京的发展规划(二)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前去各地修衙门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什么的都相继回来——活没干完的扔给南京,没开工的暂时搁置,火烧眉毛的事情解决了再说;何况,现在还有更火烧眉毛的任务——重建贡院。这是一个重要的国家形象工程,因为关乎天下士子的生命安全;讽刺的是,提出这项工程的,偏偏是个武将。

国家兴盛,首重人才。后代高考,各地无不投入最高的水平和最强的力量,为考生们提供最优质的环境和最严密的保护。每年光一路警车开道,把因为各种意外险些迟到的考生准时送入考场的新闻不知道就有多少。虽然经常被诟病,但也昭示着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渴望和尊重——什么都可以耽误,但绝不能耽误人才的选拔,否则就是耽误国家的未来。

明朝当然不会认识不到这一点,但不知道为什么,偏偏在最重要的会试考场舍不得投入——明代的开科取士,是从洪武四年开始的,但直到永乐十三年迁都北京后,才建立起了国家级的会试考场——贡院。

明朝科举考试分成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级别。由此可见,能走进贡院,对于苦读诗书的士子们而言,不仅是重要的进阶,也是无上的荣耀。

然而,这样本来应该是神圣的殿堂,却十分简陋,就是一些木板和芦席搭建的棚子,里面摆上最普通的桌椅。这也不算什么,关键是考生居住的号房,每间大约一平米,前面无门,左右墙壁上有插板两块,叫号板,白天用来当桌椅,夜晚并拢充床铺。乡试在农历八月,会试在次年二月,考期都是九天。期间考生就要在这局促狭小、阴暗潮湿的号房里度过,其情形是后代的考生们所无法想象的。

在当时考生眼中,号房可分为四类:老号、底号、小号和席号。老号是最初修建的号舍,相对宽敞一些,手脚和头颈还能伸展得开,但其他三号可就倒霉了。底号是每排最后一间,紧挨溷厕,臭气刺鼻。小号是后来扩建的,偷工减料,局促逼仄,侏儒身材才能容身;至于席号,则是因考生增加而临时搭建的芦席棚子,难避风雨,且极易引发火灾。

会试是在农历二月举行,这时天气依然寒冷。贡院里为了取暖,每间考棚里都要设置火盆;整个会考期间,考生都要住在考棚里吃喝拉撒,所以在考棚周围设置有烹茶热饭的炉灶,还有招募来的服务生,称作号君,负责为考生烹茶热饭;晚上写卷子还必然会用到蜡烛,这一切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火种;兼之京城的农历二月依然是大风肆虐的时节,一旦起火就是火烧连棚。因此尽管贡院内也备有饮水兼灭火的水缸,但火势迅猛时仍然无济于事。

有明一代,贡院火灾频发,而其中最能得火神青睐的,就是明英宗。历史上,他两次在位,都发生了贡院火灾,又以后一次最为惨烈。有九十余名举子遇难。

能让国家的精英一次折损近百人的,居然发生在贡院,实在令人瞠目。要知道,让明朝伤筋动骨的土木之变,官方盖章的重臣,也就五十多人。

此外,大风、大雨、大雪、沙尘暴都可能影响考子。偏偏这些在北京经常遇到。所以要想当上明朝的进士,不仅需要好的文采,还要有好的身体。

已经发生过火灾,自然会有人关注到这个问题。事实上,提出重修贡院的就是一位当事人,不过他的身份很特殊,是一位武进士,叫陈文伟。

陈文伟在历史上籍籍无名,但他干过一件了不起的事。他是武昌人,力大无穷,臂力惊人,曾赤手空拳打死过猛虎。正统十二年,他参加了当年的武举,不料考场起火,他用右手撑着墙头,左手托扶同场的考生,踩着他的肩头逃出考场的有近千人。最后火势逼迫,臂力耗尽,只得向后来者作揖道:“吾力只此矣。”

当时这件事天下传颂,汪舜华身为郕王妃,自然也听说了;只是陈文伟没有贵人赏识,只担任了山东安丘的县令。后来因事被罢官。

景泰年间,汪舜华除了一些原则性的事,对于外朝并没怎么指手画脚;但是她执政之后,很快召见了陈文伟,授锦衣卫千户,随侍皇帝;后来他的妻子亡故,还把身边的大宫女许给他。

陈文伟很是感激,尽心尽力的保护皇帝;有次就跟汪舜华提到了贡院的事,汪舜华记在了心里,只是先有“三年不改制”的规矩,后来忙着改革,没有顾上。

这次她亲自到贡院走了一遭,确实问题太大。她是经历过各种考试的,这样一人一个小号棚,出现火灾不好逃生不说,土地使用率不高、浪费面积太大而且容易导致作弊!因为你不可能一人身边配一个考官。还不如像后代一样,修得宽敞明亮一点,几十个人在大的考场考试,多几个考官们来回巡视;考完以后一起到食堂吃饭,回宿舍睡觉——当然这时候就是通铺了,统一用火,免得出现意外;另外老规矩,进贡院之前就要搜身,不许带进去片纸,甚至文房四宝都不用准备,朝廷友情提供,免得有些人在食盒、砚台乃至笔筒等一切可以想到的地方夹带。考生轻松,朝廷也省心。

因此,送走了宗室,提到了宗学建设,汪舜华也就提出了这件事,当然招到了不小的反对,但是赞成的声音很多——毕竟大家都是从贡院里走出来的,儿子子孙很多也要从贡院里走出来,万一辛辛苦苦几十年,却因为火灾没了,简直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况且真要说规格,奉天殿的考试才是真正的规格高。

于是蒯祥又开始设计了,其实和宗学就差不多了;而且因为只有考期只有几天,所以连绿化也省了,主要是为避免火灾,不过还是在墙边种了很多荆棘——为了防止考场内外的串联作弊,贡院的外面建有两道高墙。两墙之间有一丈多宽间距,形成一圈环绕贡院的通道。围墙的四角又建有四座两丈多高的岗楼,围墙的外面也留有一圈空地,严禁百姓靠近和搭建,墙边还种了荆棘,这就是贡院被称作“棘闱”的原因。

重建贡院很简单,本来面积就相当大,是国子监的三倍,而且靠近城墙,周围也没什么权贵,户部拿出款项,又拆出了一个国子监的面积,差不多是宗学面积的一半,旁边还有个明智坊草场,也给贡院做场地,留着也是火药引子。50平米标准考室4000间,按每间20人计算,能够容纳8万人;主要是汪太后要求标准要高一些,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考生——话说都多少人不能苦了?好吧,这句话掐掉。

相对应的每个考室一间通铺,考室在东,宿舍和食堂在西,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压力不大。——很多人觉得没有必要,那先把地方占着,以后有的是用途。

汪舜华有点遗憾,这可是寸土寸金的北京二环以内!还是后代的钢筋混凝土节省土地啊!

贡院不仅是会试的考场,也是顺天府乡试的考点,今年八月就要举行乡试,怎么都来不及了;但是明年的会试前一定要完工,给天下的考子一个良好的考试环境,让天下人看到朝廷招贤爱才的决心!

此外,还有一项工程也亟待上马:皇史宬,或者说叫皇家档案馆。

汪舜华知道有那么个建筑——就在天安门附近,很显眼的;只是上次问起,才知道现在居然还没有,她不知道这建筑是嘉靖初年建设的。

不知道也不要紧,现在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各种制度变化很大,急需整理。因此,建极三年底,翰林院学士丘浚提出,要收集整理历代的经籍图书,立卷保存。他建议:“仿照古代石室金匮,在紫禁城文渊阁附近,建造一所不用木植,全用砖石垒砌的重楼,上层用铜柜存放各朝皇帝的实录和国家大事文书,下层用铁柜保藏皇帝的诏册、制诰、敕书及内府收藏可用于编修全史的文书。”

历史上这是他在弘治五年提出来的,现在提前了三十多年;实在是因为汪太后高度重视档案工作,这些年来吏部已经初步建立了官员人事档案。

档案建立起来了,就要找地方放。吏部是六部之首,办公地点也比较优越,把库房收拾出来放档案,一时半会儿也能放下。

但这真不是吏部一个部门的事,吏部负责文官,兵部负责武官顺带勋贵,宗人府负责宗室,这些人都是要有档案的!皇子公主降生,命名之后就建档,未封时由司礼监负责,册封以后移交宗人府——主要是太后看实录的时候,看到居然宝贝女儿出生没有记一笔,很不爽,要求加进去。

可以想象,这是何其浩大的工程。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本站推荐

新时代导师第九特区漫威里的德鲁伊最强狂婿不世奇才女神的超级赘婿太丘之上神魂至尊神级龙卫透视之眼

相邻小说

侏罗纪求生:我能百倍增幅全球降临:天空岛求生全球降临:浮空岛无限战争穿越女主角英灵小太后,乖乖让朕爱!小萱太后我的火种战舰必须活下去的理由民间憋宝人